陕西林业把林麝的保护和发展,作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和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经过持续发展,全省目前人工养殖林麝达1.13万头,约占全国数量的76%,稳居全国第一。林麝人工繁殖,为保护珍贵资源、带动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开辟出一条新路。
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临灭绝的重点保护物种之一;雄麝所产麝香有“软黄金”之称,是珍贵的中药材,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因此,林麝被列为“秦岭六宝”之一。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陕西林业按照“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更多群众从林麝产业发展中受益,以实现早日脱贫致富。
林麝寄养 领着农民一起赚
秦巴山区是林麝养殖适生区,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更是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人工养殖林麝效益性好、带动性强、就业量大,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8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凤县黄牛铺镇宽滩村的陕西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在标准化的养殖场内,一头头棕黄色、貌似小鹿的成年林麝,在圈舍东奔西跑,尽情撒欢。
据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雄麝通过肚脐处香囊分泌麝香,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为采香期,采香时香味浓郁,弥漫山谷。林麝的生命期一般为10年,2岁时就可采香受益,一头成年雄麝一年可带来9000元的效益。虽然养殖林麝效益高,但养殖成本也很大,2014年一对林麝的价位在8万元,今年市场趋于均衡,一对也要4万多元。
为解决农户想养却缺乏资金的难题,公司通过“寄养”的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寄养户每年每头可获取2000元的饲料费和960元的人工费。繁育的幼仔,若一次产仔2头,其中一头归寄养户所有;若单胎,第一年归公司,第二年归农户。同时,寄养过程中所产麝香,将给予寄养人每克50元的补贴。目前,公司已发展林麝280头,寄养户涉及4个乡镇、9家农户,寄养数量80多头。
51岁的双石铺镇桥头庄村二组村民王锁祥,过去以在县城周边卖菜为生,一年收入1万多元。2012年起,他与亲戚合伙养起林麝,不但为公司寄养了3对,自己还买了2对,目前已发展林麝28头,产仔8头。根据市场行情,一头仔麝就能卖1万元以上。目前,片仔癀公司与宝鸡、汉中的272户养殖户建立了紧密性合作体,发展林麝产业化基地建设。
卖树叶 一年入账5000元
在陕西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门口,两个群众正推着一辆两轮车往公司运林麝的“口粮”,两大袋子桑树叶把车厢塞得满满当当。
围绕林麝养殖,周边群众抓住商机做起副业,赚起了林麝的“口粮”钱。公司除了自有的饲料加工外,每年都要从群众手中收购大量饲草。
“每公斤青草、树叶等饲料收购价2.2元,公司每年支付周边群众饲草费就10万多元。”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通过解决当地群众就业、收购饲草等,有效增加了非养殖户的收入。
当地村民饶纪有,今年54岁,一家4口人,一直以务农为生,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自公司在村上落户以来,他利用农闲时间收集桑树、榆树、三角枫等树叶,一年光卖树叶子,收入就达5000多元。
我省发展林麝产业优势明显,不仅地理条件独特,产业基础良好,还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地处秦岭南麓的凤县,把林麝产业作为地方主导产业扶持,从行政审批、资金补助、贴息贷款等方面对养殖户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全县已建成规范化林麝养殖公司12家,养殖户351户,林麝存栏9600头,占全国数量的60%,全省的80%,年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全国林麝养殖第一县。
保护发展并重 实现协调发展
林麝人工驯养,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8年,镇坪养麝实验场响应国务院珍稀中药材“野生变为家养”的号召,从野外收购9只林麝进行驯化饲养,开创了我国人工养麝的先河,也揭开了陕西人工养麝的序幕。
林麝人工养殖,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传承中医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目前全省野生林麝仅存3000余只,种源数量十分稀少。为此,陕西林业在不断扩大林麝养殖规模的同时,编制完成了林麝产业发展规划、林麝野化放归实施方案,以不断扩大林麝野外种群,优化种群质量。
在陕西片仔癀公司野化放养基地,一片开阔的场地被高高的绿色防护网围起,地下长满了青草,林麝的圈舍与野化活动场地仅一网之隔。公司负责人介绍,每天都要对这些林麝进行野化训练,为野化放归做准备。
截至目前,我省人工养麝涉及宝鸡、汉中、安康、渭南、商洛等11个县、432家养殖户,养殖规模占全国人工养殖总量的76%。
按照规划,陕西林业在秦岭、巴山和关山区域,以凤县、宁陕、镇坪、陇县、留坝为重点,建立基地,辐射周边,推动产业规模化。并在林麝适生区建立15个野化放归基地,逐步进行驯化放归,以促进林麝野外种群恢复与人工养殖产业协调发展,全力把林麝产业打造成陕西的一张新名片
手机:15596967858
邮件:1883574@qq.com
地址:延安市宝塔区东方明珠小区3号楼1单元12A